偶有所思

To See the Strange in the Familiar

前些日子,偶然讀到胡適的一句「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深受啟發。

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人,一日同樣是二十四小時,有些人的產量(output)可以這麼高?最近卻開始明白,這些人不但博覧群書,input極高,他們的processing也特別厲害。關鍵就在這裏,如何提使自己的processing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增加自己對事物的敏感度,就如耳機般,相同的input,靈敏度(sensitivity)高的耳機可以輸出較大的聲音。

什麼叫做「提升對事物的敏感度」呢?我們又該如何做到這點呢?竊以為,所謂敏感,說白了就是多疑。因此,增加敏感度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於不疑處有疑」。

這個說法似是出自宋代張載所著的《經學理窟》。相關原文如下:

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後,書亦易記。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學行之乃見,至其疑處,始是實疑,於是有學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譬之行道者,將之南山,須問道路之出,若安坐則何嘗有疑。

當年對社會學產生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自己能在熟悉的事物中看到新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 »see the strange in the familiar »,要做到這點,就是要對習以為常的事物生出疑心。

願我能做到。

註:根據孫乃修所著的《思想的毀滅:魯迅傳》,胡適曾說諣:「我要說一句我個人的信仰。我常說:『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若不如此,必致視朋友如仇,視世界為荊天棘地。」

Laiss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