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談時政

曼德拉效應?

記得有個說法,叫做曼德拉效應。曼德拉先生明明是在二零一三年離世的,但不知為何,許多人卻誤以為他早已在八零年代逝世。於是,有人很有創意地提出,這個現象是世上存在着多個平行宇宙的證據。這些人的記憶之所以和記載中的歷史有衝突,是因為曾身處不同的平行宇宙,而不同的平行宇宙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略有不同。

政府決定將長者綜援的申領門檻由六十歳提至六十五,近日鬥得紛紛揚揚。特首說這項改動是議員批准的,眾議員們卻大喊冤枉,指對事件全無印象,兩者仿若處身不同的平行宇宙,著實離奇。

值得留意的是,早於2017年1月,梁特首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便已提出這項改動。但正如有識之士點評,這世上有兩類人讓人無從入手,頭一種是因為渾身上下了無破碇,另一種則是因為渾身上下都是破綻。所以,在那份施政報告抄熱的芸芸議題中,一時半刻忽略了這項改動,可以諒解。只不過,在過去兩年間,坊間早有不少報導和評論均有提及這項改動,隨便一搜就能找到一大堆,諸如《明報》、《星島》、《蘋果》、《東方》、《文匯》等多份報章均有報導,不少專欄作家亦有撰寫評論,如曾國平先生便曾撰《退保政策的離奇邏輯》一文

那社福團體呢?早於2017年1月20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的業務總監黃健偉便表示政府在提出措施前「無同任何團體做過交流」,批評政府「唔應該喺未有進行諮詢下,貿然推行政策」。

政府又有沒有宣傳過、解釋過呢?根據香港01於2017年1月22日的報導,當時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亦有出席電台節目解釋:

張建宗表示,目前長者的生活津貼、醫療券等均以65歲「劃線」,當局擬提高長者綜援年齡資格,是與其他政策「看齊」,預料明年下半年才推行。他補充,人口督導委員會研究指,本港勞動力會於20年內萎縮。新政策實施後,60歲至64歲有經濟需要長者仍可申領綜援,但他們只能申領成人綜援,每月標準金額為2,420元,較長者綜援少逾千元。

張舉例去年保安及護衛業管理委員會放寬乙類(B牌)保安員人員許可證年齡上限,由65歲提高至70歲,「現時約有八千多名65歲保安員續牌,他們不一定長工,每日做數小時。如政府總部的保安員替工,他們見到我時也說有乘車等優惠,做得很開心。就業是社會和諧之本,絕非逼他們工作。」

那立法會方面呢?早於2018年4月11日,民建聯的梁志祥議員便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問:「會否考慮把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維持在60歲;若否,原因為何?」。民主黨方面,在2018年6月27日,鄺俊宇等一批民主黨成員曾到政府總部抗議,要求維持合資格年齡為60歲,並向勞工及福利局政治助理遞信。

既然媒體報導過、政府官員解釋過、議員提問抗議過、社褔團體反對過,如此備受關注的議題,為何竟無人注意到《財政預算案》中這個「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要到今年的行政長官答問大會,經林鄭「貼心提醒」後,這麼多人才突然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不知不覺地批準了這一改動呢?特別是有專業團隊協助、職責是審批議案的議員們,為何竟無一人發現這個隱含惡魔的細節呢?日後,市民又能否信任這些議員會發現到其他議案和條例草案中的漏洞和陷阱呢?

曼德拉效應這個說法,我向來嗤之以鼻,認為是偽科學。但願身負重任的議員們真的能吸取這次教訓,仔細研讀政府文件再投票。要不然,為了自我安慰,我也只能嘗試說服自己:「這是曼德拉效應罷了!代表我們的議員怎麼可能這麼粗疏?」